小说屋 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屋 > 其他 > 大明镇海王 > 第2171章,又是科举考试时

大明镇海王 第2171章,又是科举考试时

作者:中华田园牛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2-12-03 12:11:09

.qb5.ac,

时间一晃,一下子就马上要入秋了,整个京城又开始再次变得热闹非凡起来,因为三年一度的科举考试很快就要开始了。

这是正德皇帝登基以来第一次进行科举考试,天子对此事非常的重视,在年初的时候就已经通过邸报,报纸通告了天下,今年录取的名额将会比以往要多近200个,总录取名额将会超过700个。

这可以算是理念科举考试以来,录取名额最多的一次了。

要知道在以前的时候,科举考试录取的名额仅仅只有300个左右,后来随着东榜以及大明海外关外省份的增多,逐渐的将名额数量扩张到了500个左右。

这一次正德皇帝额外的多批准了200个名额,这显然也算是一种恩典了。

因为在去年正德元年的时候,按照以往的传统,这新皇帝登基一般除了大赦天下之外,还会开恩科,以此来显示自己的仁义道德什么的。

但去年正德皇帝并没有开恩科,这里面有很多的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因为正德2年就到了科举考试的时候了,没必要去开恩科。

科举考试对于整个大明朝来说都是一件大事,三年才有一次,每一次科举考试的时候整个京城都会变得无比热闹。

来自大明海内外各地的才子们汇聚于京城,弄文泼墨,也是在京城各地留下了大量的经典数词对联墨宝等等。

同时每一次的科举考试也是给大明的老少爷们增加了很多的新故事。

什么富家千金小姐爱上了穷书生,穷书生高中之后有情人终成卷属的故事都已经非常的老套了,然而大家依然还是听得津津有味,都在幻想着自己是不是可以成为那个主人公,金榜题名,洞房花烛,从此走上康庄大道。

还有什么才子与青楼佳人的故事,那个怡红院,潇湘馆的头牌和某个有才华的书生相恋,奈何恶人老鸨始终不肯放人,看嘲笑书生怎么怎么样。

最后书生高中,鲤鱼跃龙门,一飞冲天,最终老鸨不得不选择放人,为此又给大家留下了一段美好的爱情故事。

还有某个穷书生前来京城赶考,穷的没钱住客栈,只能睡大街,有好心人帮助了这个书生,不仅仅让他住自己的家里面,还给提供了饭食。

结果书生不负众望,果然高中,当上了大官之后,重重的酬谢了当年的恩人。

诸如此类的故事实在是太多,太多了,这一到了科举考试的时候,整个京城各地都在讲这些故事。

剧院里面唱戏唱的是穷书生与富家千金的故事,报纸上面刊登的也是书生奋发读书的故事,街坊邻居之间聊的最多的也是书生的故事了。

在这个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年代里面,读书人的故事才是这个时代的主流,也是最让大家喜欢的故事。

这一次的科举考试多增加了200个名额,也是让这一次的科举考试人数突破了史无前例的5万人,很多已经五六十岁的老爷爷都颤颤巍巍的在自己家人的陪同下前来参加考试。

很多原本都已经熄了科举考试之心的人也是想着这一次名额多,再过来试试的想法。

再加上现在大明的交通变得更加的便捷,有汽车,火车,轮船等等,让进京赶考也是变得更加轻松起来。

还有就是大明人的生活水平变得更高,读新学的人多,读旧学的人比起以前来同样更多。

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一年比一年多,今年更是史无前例的有5万人前来京城参加科举考试。

再加上还有一些吃饱了撑着没事做的秀才也到京城这边来凑热闹,看热闹什么的,预计科举考试期间京城这边可能会有超过十万读书人。

没办法,现在的交通太方便了,大明的火车几乎是已经覆盖绝大多数的省了,连西南的云贵川地区都已经通火车了,有火车这进京就非常的轻松了。

再加上还有汽车,轮船,摩托车等等的交通工具,水泥道路更是到处都有,这闲着没事,去京城这边看看科举考试,感受下气氛也是很不错的,反正现在大明也已经没有了这方面的限制,想去就去。

即便是很多普通人,没事做的也可以来京城这边凑热闹,感受下科举考试的氛围。

这不还是炎炎夏日的时候就已经有大量的学子从大明的各地云集到京城这里来,用他们的话来说,提前前来京城,那是为了熟悉京城的气候和生活习惯,这样才不会水土不服。

在以往的科举考试当中,总是会出现一些考生因为水土不服导致发挥失常,最终遗憾终生的事情。

很多考试到了京城之后,因为是秋冬考试,故而天气比较冷,有些南方来的学子就感染了风寒,这自然是无法发挥好。

还有就是一些考生赶路赶的太急了,以至于都没有好好的休息和温习,导致考试时发挥失常的。

总之有各种各样的因素在里面,这提前来京城的话就可以减少这方面的影响,提前来京城这里熟悉京城的气候,同时也可以在京城这里安安心心的好好准备,不必急急忙忙的。

相信这一点的考生很多,故而每年都有大量的考生提前几个月来到京城这边准备科举考试。

当然了,对于这些读书人来说,社交也是很重要的。

这拜访下朝中的诸公,有关系没关系的硬拉生扯也是要扯上关系,什么同门,同乡之类的,总之都是要多去走动,走动,临走的时候再要点墨宝什么的,这都是规矩了。

这以后如果高中在朝为官的话,这些可都是路子,也都升迁的重要途径了。

此外,这同年同乡同门之类的,一起参加这次科举考试的那也是要多走动,走动的,到时候说不定一起高中的话,这以后可就是在朝为官了,彼此当然是要互相多提携,帮衬一番的。

反正这个时代的读书人,读书很重要,这叫交朋访友什么的也同样非常的重要,提前来京城,这自然是要多走动,走动,多认识一些大明的才子,朝中的诸公等等。

这也是为什么读就学非常要钱的缘故了。

这无论是去拜访在朝为官的前辈,还是说和三五好友吃吃饭,逛逛青楼,去潇湘馆听听曲什么的,那都是非常花钱的。

别的不说了,这去拜访朝中的诸公,根据级别和职务的不同,这随随便便一次都是要几百两银子的,甚至于伴随着大明的发展,现在的行情都已经涨的非常厉害了,几百两银子都已经有些拿不出手了,都要上千了。

这如果是朝中重要的大臣,位高权重的,那花费就更大了,可能随随便便大几千上万两银子就没了。

这对于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这根本就玩不起。

还有这读书人聚会去的地方都是非常花钱的地方,比如去潇湘馆听一次曲,喝茶喝酒什么的,随随便便一次也是几十上百两银子什么的。

反正都是花钱的地方,没钱是真心读不起旧学的,也玩不起来的。

诸多的因素在一起,也是让京城这边才刚刚开始要入秋的时候,整个京城就已经变得无比热闹起来。

到处都可以看到三五成群,穿着长衫,拿着扇子在哪里摇头晃脑,之乎者也,谈天论地,高谈阔论的读书人。

同时经常的商家们也是开始纷纷你的推出各种各样的活动出来,什么对对子免费吃饭喝酒,什么诗会,酒会之类的多如牛毛。

不过对于普通家庭出身的胡希文来说,他之所以提前来京城赶考,那都是为了能够好好的准备考试,争取一举高中。

胡希文是四川成都人,祖上还并不是成都人,而是来自四川的大山里面的农村人,成都自从通了火车之后就迅速的发展起来,也是成为了西南地区的发展引擎,吸引了大量的人前往成都工作定居。

胡希文的父母也是在那个时候迁移到了成都,并且在成都这边靠着打工赚钱为生,因为家族世代都是农民,故而胡希文的父母也是拼尽全力的送胡希文去读书私塾,希望他能考上当官,光耀门楣。

胡希文也是不负众望,自幼聪慧,读旧学颇有天赋,现在仅仅才十八岁,去年第一次参加乡试就高中举人,这次秋闱,他的老师以及四川的学政都认为他必定可以高中。

别看他人年纪轻轻,但是才华横溢,文采飞扬,很有才华,关键是他读书还很刻苦,现在一同来京城的书生都去到处走亲访友了,唯独他胡希文依然还在自己租的房子里面认认真真的读书备考。

当然了,这也是因为他囊中羞涩,根本就跟不上那些人的消费。

为了这一次进京赶考,他父母足足将攒了几年的银子100多两银子交到了他的手中,这点银子在这寸土寸金的京城,根本就不经花,但如果只是吃住的话肯定是足够的,所以必须要省着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